索 引 号 640324017/2025-00364 发文时间 2025-06-25
发布机构 同心县农业农村局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同心县2025年高素质农民农机手技能提升项目培训实施方案
同心县2025年高素质农民农机手技能提升项目培训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社〔2025〕3号)《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5年宁夏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宁农(社)发〔2025〕1号文件要求,高质高效推进全区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区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培养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的高素质农民技术人才,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农机手培育工作,按照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和文明乡风建设等人才需求,坚持需求导向、精耕细作、突出实效,为保障我县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面加强农民素质素养提升,不断提高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确保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高质高效。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生产技术技能。围绕粮油稳产保供总要求,立足主要粮油作物,联合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遴选培训对象。紧密衔接生产技术技能要求确定培训内容,紧扣农时,围绕作物生产全过程全周期开展培训,突出良种选购及制种、关键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耕地保护建设等内容。强化在田间地头实践实训,用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切实提升农机手实操水平。面向全区从事农机手操作的农民、合作社成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等开展农机手技能提升专题培训班1期50人,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机手。

(二)提升主体经营能力。坚持选育用一体化育人导向,以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专业人员、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分层分类实施培育。服务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围绕经营管理、绿色发展、品牌创建、市场营销、风险防控等内容开展系统化培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围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等开展系统培育,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三)提升综合素质素养。面向高素质农民培育对象全面开设综合素养课程,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课程覆盖所有培育对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三农相关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耕地保护建设、农业金融保险、乡村治理、农耕文化、农村移风易俗等领域知识、理念和倡导性要求,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参照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制定的综合素养课程体系,严格审核把关本级综合素养类培训教材,优先选用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

三、培育对象

以机械化措施促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机收减损等为主要内容,聚焦主要粮油作物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环节,组织县内农机手、农机大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优先开展高质量机播、高效飞防植保、机收减损、农机抗灾救灾等技术技能专题培训,聚焦大豆、玉米、小麦等主要粮油作物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环节,围绕玉米高质量机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种植、保护性耕作、高效飞防植保、机收减损等重要机械化技术,开展实操实训和作业演练,提高农机手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促进农机作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助力粮油作物单产提升。

四、培育标准

(一)经费标准。2025年下达同心县高素质农民农机手专题班项目资金30万元,培训任务数50人,人均标准6000元。

(二)培训标准。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宁农科教云平台、老刀学霸APP等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训,各培育机构要与在线教育培训平台签订服务协议,科学遴选课程,强化线上学习的过程管理和支持服务,规范购买线上学习服务,提高农民自主学习能力。年度线下培训时间不少于6天(48学时),线上培训时间不少于8学时,后续跟踪服务不少于2次。

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管理工作规程(试行)》《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修订)》(农社综函〔2025〕15号)具体要求,精耕细作、精打细算、精准发力,扎实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组织实施工作,切实保障培育质量与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育统一部署、分层实施、分级管理、育用结合的方式,严格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落实落细“三大重点任务”和“三个专项行动”及相关专题培训任务,严格审核开班计划和培育对象,落实“行政主管第一课”制度。为了推动高素质农民农机手技能提升培育工作落实,我局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张风琴  同心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副组长:石峰    同心县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中心主任

成  员:白伏升 锁天龙 吴昊 文静 李晓燕 马芳 张令君  田玲玲  张广东  马庆  刘玉琴  柯林  马立新  马迪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心县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中心,负责开展高素质农民农机手技能提升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培训协议签订、培训过程的监管指导、联系厅处事宜、文件报送、组织县级验收等日常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培育目标任务。

(二)提高培育质量。强化对高素质农民农机手技能提升培育工作统筹谋划,扎实做好需求摸底调研工作。围绕生产技术技能提高、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两条培育主线,切实掌握粮食、大豆等生产经营者需求,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沟通,优先遴选参训意愿强烈的农民,做到培育供给与需求有效匹配。规范培育机构选用,遴选经过认定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和农村实用人才基地承担培育任务,注重吸纳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参与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用好科技、教育资源,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生产主体及涉农经营服务主体专业人员纳入师资队伍,服务农民综合素质和产业发展能力提升。

培训班原则上不少于48个学时(不包含报到、返程时间),每天不超过8个学时,其中综合素养课学时不低于总学时数的10%,专业技能课学时数应不低于总学时数的70%,采取实践教学的比例不低于专业技能课学时数的50%,能力拓展课学时数应不高于总学时数的20%。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继续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训,线上学习学时数不超过总学时数的15%。严格落实“开班第一课”制度,委派与培训主题相符合的主管单位人员讲授,参训学员要签署《安全承诺书》,为全体学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培训班结束后,培训机构要组建跟踪服务团队,通过提供技术指导、政策推介、金融帮扶和信息服务等形式对培训对象开展跟踪服务,组织参加与培育主题相关的展会和技能竞赛等活动,次数不少于2次,跟踪服务人数不少于培训班总人数的30%。

(三)资金管理要求。高素质农民农机手技能提升培育资金主要用于支付需求调查、线上线下培训、实践实训、跟踪监测等与培育工作相关的费用。包括:课堂教学、实训实操、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培训环节产生的住宿费、伙食费、场地费、交通费、讲课费、资料费、宣传费、教材编印、保险费、现场指导教学费、实训耗材、班级管理、技能证书等相关费用,以及线上培训服务、视频课程制作、摸底调研、培训对象及实训基地遴选、后续跟踪服务、延伸服务、信息化手段、典型宣传和推介、绩效考核等环节的费用支出。培育资金不得用于基本建设、购置固定资产等支出,不得列支招投标费用。严禁以现金或实物形式直接分发给培训学员。春耕春管、三夏、防灾减损等应急性培训,培育机构须与承担其任务的实训基地明确合作关系,并向实训基地支付场地耗材、实训师资等切实发生的相关费用。

(四)提升培育质量。优化课程设计,建立设置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模块化课程体系。综合素养课程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思想政治建设、各级政府“一号文件”精神、“三农”政策、涉农法规、文化素养、安全生产等内容逢班必讲;专业能力课紧紧围绕稳产保供制约技术瓶颈、发展前沿等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因地因人设置;能力拓展课围绕训中训后提升实践实操能力设计,综合运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线上学习等培育形式,改进培育形式,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要确保优质教学资源进课堂,确保授课教师专业领域与授课主题相符,鼓励采取参与式教学方式。现场教学根据不同培训主题和对象设计教学路线,选用产业相近、发展领先的基地或场所,组织学员现场观摩、实地体验、动手操作、现场交流、模拟教学、孵化指导。以生产技术培训为主的,实操实训学时数不应低于总学时数的2/3,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农时特点一次性或分段完成培育任务。强化后续跟踪服务,为技术技能提升类培育对象提供长期技术指导服务,帮助产业发展带头人获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信贷保险等方面支持,以提升培育质量促就业促增收。

(五)严格监督考核。县农业农村局对培育机构的培训班全过程进行跟踪。并指导完善培训班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学员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做好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录入,完善线上培训组织流程,实现培训班次和学员信息全部上网,培训全程可追溯。对培训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培训机构下一年度不再安排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



同心县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25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网站地图

主办:同心县人民政府    承办:同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宁ICP备0900464号-5    网站标识码:6403240007宁公网安备640324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