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640324001/2022-00330 | 发文时间 | 2022-12-07 |
发布机构 | 同心县政府办公室 | 文 号 | 无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标 题: | 同心县乡村振兴2022年工作总结 |
今年以来,县乡村振兴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区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决策部署,抢抓国家重点帮扶县机遇,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第一要务,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坚持责任不松动,力度不减弱,政策不断档,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坚决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不断开创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一)突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抓落实。县委和县政府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统领,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3次、政府常务会11次、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5次、各类推进会和专题会议8次,制定了《同心县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同心县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等方案和系列配套政策,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切合实际的政策、坚强有力的举措。
(二)提高政治站位,高位推进抓整改。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和县政府把问题整改成效作为检验对党是否忠诚的标尺,对反馈问题照单全收,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迅速整改。及时成立县委和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相关行业部门和12个乡镇(开发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27名县处级领导包抓12个乡镇(开发区),市、县、乡、村6220余名干部结对帮扶脱贫户和监测户,通过县级包抓领导随机访、乡镇班子成员重点访、乡村两级干部全面访、帮扶责任单位结对访“大走访”,深入排查短板、切实整改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打好“翻身仗”。二是加强督查指导。自治区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实地调研督导,吴忠市常务副市长出席我县问题整改推进会。实行县级领导包抓督导、4个专项督查组常态化督查、县委督查室明察暗访的督查方式,推行一竿子插到底的随机暗访抽查制度,对12个乡镇(开发区)全覆盖进行督导,现场检查、现场反馈。每月22日定期召开问题整改推进会,进一步压实责任,倒逼落实,先后召开8次推进会,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三是健全工作机制。针对14个方面57个具体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梳理整改措施111条,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套措施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建立整改台账,细化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周督查、月调度,实行台账式管理、查账式督导、销账式办结、交账式问责“四账”管理机制,强力推进问题整改。目前,国家考核评估反馈的14个方面57个具体问题,自治区调研督导反馈的11个方面32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三)紧盯“两个环节”,守住防返贫底线。聚焦群众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紧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两个环节”,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紧盯动态监测环节。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机制作用,建立行业部门横向协同监测、县乡村纵向精准筛查一键预警机制,113名乡镇干部、1405名网格员以及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常态化入户摸排,通过“四查四补”、月度摸排、集中排查、行业部门风险预警等措施对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家庭经济条件下滑的困难家庭做到及时跟踪和预警,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织密了防贫网。今年新识别“三类”监测人口149户628人,累计达到1771户6830人,已消除风险1492户5639人,未消除风险279户1191人。紧盯精准帮扶环节。在现有产业、医疗、教育、低保等帮扶措施的基础上,对因病(自付费用)、因学(学费)、突发事故(财产损失)、产业风险(财产损失)等未消除风险对象,采取设定起付线阶梯式“四项”帮扶措施,截至目前,累计兑付资金147户284.85万元,户均近2万元,切实兜牢了防返贫底线。
(四)紧扣产业就业,带动群众稳增收。把产业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今年衔接资金的55.7%用于产业发展,出台稳保促50条、促进消费16项行动、促进务工增收20条等,打出系列“组合拳”,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前三季度,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5%;2022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249元,同比增长20.3%,生产经营性、工资性、转移性、财产性等4大收入较去年均呈增长趋势,确保实现“两个高于”目标。一是稳定基础性收入。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建设酿酒葡萄、马铃薯、张杂谷等8个万亩特色种植基地,打造规模肉牛养殖场103家、滩羊养殖场96家,养殖专业村40个,建成肉牛万头养殖基地1个、千头养殖基地5个,滩羊(肉羊)万只基地3个,自治区级标准化肉牛示范场6个,建成50·300模式养殖户361家、269家,目前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9.9万头、206万只,带动农户32573户户均实现收入4万元。二是提高工资性收入。建立“就业部门+劳务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农户”四位一体、相互联动的转移就业模式,通过“点对点”“一站式”服务,实现转移就业8.9万人(脱贫劳动力2.49万人)、收入15亿元。新增公益性岗位1833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集中包车28车输送1540人专人带队赴青海采摘枸杞,赴青海采摘务工人员总量达7500人,整个采摘季人均收入达1万元。在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带动3360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务工增收2230万元。三是挖掘财产性收入。鼓励群众利用资金、技术、土地、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经营活动,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截至9月末,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1613笔65947.4万元,户均贷款5.7万元,贷款覆盖率54%;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80笔14717万元,带动就业1584人;发放“富民贷”2271户13197万元,解决群众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五)聚焦重点任务,不断夯实脱贫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常态化开展“四查四补”,实施巩固提升、“421”奖补、饲草料补助、特色种植业补助、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衔接资金项目142个,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是在强化精准保障上下功夫。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控辍保学“752”机制,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暨控辍保学大走访大劝学”活动,9月21日至30日,利用秋季开学有利契机,全面开展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控辍保学工作专项督查工作,对全县12所中学、113所小学,按照学籍花名册入班点名,对开学以来学生到校情况进行了核查,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常态清零。县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医疗卫生机构“三个一”、医疗技术人员“三合格”和医疗服务能力“三条线”全部达标,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家庭医生签约和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核定完成抗震宜居农房改造152户,其中“六类低收入人群”38户、一般户114户;针对因自然因素或外在因素影响存在墙体裂缝、地基沉陷等安全隐患的房屋,制定《同心县2022年农房综合保险实施方案》,截至目前,累计赔付124户147.5万元;经自治区住建厅批复同意,对全县“十一五”期间集中建设的抗震性能较弱的移民房进行加固改造,截至目前,已按照标准完成352户。实施农村饮水“互联网+”工程,完成12个乡镇饮水安全问题排查,排查出自来水管道冻管、管道损坏等各类饮水安全问题隐患689个,已全部完成整改,9个轮次的水质监测全部达标,饮水安全保障率100%。二是在推进衔接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印发了《同心县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和《同心县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调整方案》,2022年已安排衔接项目115个,计划完成投资60634万元(中央衔接资金42411万元,自治区衔接资金9223万元,地方债9000万元)。其中:产业发展项目65个,投资33776万元,占总投资55.7%;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9个,投资23800万元,占总投资39.3%;其他项目4个,投资3058万元,占总投资5%。实行项目资金支付周通报、月调度制度,倒逼项目实施、加快衔接资金支付进度,截至9月底,资金支付率90%。聘请第三方对衔接项目绩效设定、公示公告、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指导各项目实施单位完善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公示公告,确保项目实施过程全过程接受广大群众监督。三是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上下功夫。聚焦县内25个移民村(点)8.28万移民人口,围绕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制定《同心县2022年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投资2.7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52个,目前,已支付资金2.48亿元,资金支付率92%。重点实施产业到户项目7个,改造提升3个劳务移民区居住环境,打造三山井村等4个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完成道路提升改造22公里,进一步补齐有效衔接、群众增收、公共服务短板,真正让移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幸福。四是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下功夫。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打造下马关、预旺等4个重点小城镇,142个行政村全覆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建成乡村垃圾分类分拣中心31个,全面推行卫生厕所社会化服务,打造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24个。五是在强化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上下功夫。按照自治区开展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回头看”工作要求,组织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对标对表组织领导、清查摸底、确权登记、资产台账、长效机制等五项重点内容,逐笔资金、逐个项目、逐个资产、逐项工作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目前,我县十八大以来共计形成扶贫项目资产1690个,资产总额434534.63万元。其中:公益性资产1202个,资产总额260852.33万元;经营性资产74个,资产总额19789.28万元;到户类资产414个,资产总额153893.03万元,完成移交1404个。
(六)强化力量整合,凝聚帮扶合力。闽宁对口帮扶方面,先后与莆田市、城厢区对接落实了“二元制”高职人才培养合作、社会帮扶资金使用投向、2022年结对帮扶协议事项、2022年专技人才选派方案等。2022年落实闽宁协作资金7100万元,实施产业发展、闽宁示范村、共建园区等项目24个。央企定点帮扶方面,争取中核帮扶资金910万元,目前投入第一批中核帮扶资金700万元,实施产业发展等项目15个。社会帮扶方面,深入推进“百企兴百村”行动,142个行政村实现村企结对帮扶全覆盖。驻村帮扶方面,建立“同心大讲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业务、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业务能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16期,对144支驻村工作队347名驻村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选派140名驻村干部参加区市驻村干部示范培训班,全覆盖发放《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问答》汇编,提升驻村帮扶工作能力。针对自治区调研督导反馈部分基层干部对政策不掌握的问题,9月26日-10月1日,采取线上培训的方式,重点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农民可支配收入核算、基层组织建设、驻村干部管理等内容举办了为期5天的新调换驻村干部专题培训班,37名新调换驻村干部及17名其他驻村干部参加了培训。同时,集中组织医疗保障、教育、民政、住建、农业农村、就业、金融等部门,开展扶持政策知识培训,并安排144支驻村工作队参加,进一步提升驻村干部对帮扶政策的熟悉程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