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640324001/2021-00254 发文时间 2021-05-13
发布机构 同心县政府办公室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同心县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同心县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全县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202030号)精神,按照区市党委、政府有关决策部署,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更有效的举措,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全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和市委五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按照县委十三届十九次全会总体部署,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时代使命,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决守好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贫困村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实施四大提升行动,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不懈奋斗。

二、基本思路

2021年起,设立5年过渡期,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需要,按照“4321”工作思路,健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全县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全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县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主要原则

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必须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对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必须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必须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高干部干事创业本领,培养了解县情乡情村情和农村实际的干部队伍。

——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衔接过渡。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更加注重帮扶的长期效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更加注重培养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意识,更加注重提高脱贫乡村和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四、重点任务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在延续现有主要帮扶政策的基础上,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保持政策基本稳定。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保持产业扶持政策总体稳定。2021-2025年为五年过渡期,采取逐年递减方式,按照“54322标准分年度延续实施产业到户扶持政策,助推农户发展产业。2021年按照户均5000元的标准,对全县建档立卡脱贫农户实施到户产业扶持。继续实施“421”奖补政策,对2018年、2019年、2020年脱贫且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农户给予脱贫奖补,巩固提升脱贫质量。按照《关于印发<同心县未脱贫人口产业扶持方案>的通知》(同党办发〔202014号)要求,继续对2020年脱贫农户、重点困难人口落实帮扶措施,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严格落实扶贫小额贷款及贴息、扶贫保产业类保险,进一步助力群众发展产业,增强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继续落实一般农户养殖业贷款县财政贴息政策,对发展养殖业的一般农户3万元以内的贷款执行基准利率贴息。

2、强化两类人监测与帮扶。按照一户一档”“一户一策要求,对已经识别且尚未消除风险点的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根据风险点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确保两类人”“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达标。建立健全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乡村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两类人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织密行业部门横向协同监测、县乡村精准筛查的防贫网。在村组日常监测、乡镇研判预警、县级调度帮扶的同时,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落实针对性强的帮扶措施,实现动态清零。

3、巩固提升三保障成果。延续“12+8”工作推进机制,落实行业主管部门、乡镇工作责任,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成果。健全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落实双线七长负责制和“123”预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施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逐步实现水量稳定、水质可靠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进一步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4、实施十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以推进十一五以来27个移民村(点)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四大提升工程为重点,制定专项方案,进一步加大搬迁移民后续扶持力度,持续巩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成果,确保移民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高度重视十三五移民后续帮扶。建成扶贫产业园拓展区,进一步完善企业扶持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园区。加强技术技能培训,继续落实企业培训、岗位培训等补助政策,调动企业、劳动力的积极性,力促更多的劳务移民家庭劳动力稳定就业。鼓励劳务移民自主创业就业,将现有复工复产、务工就业以及务工收入奖补政策、创业贷款贴息政策进行整合完善,出台激励自主创业政策,激发劳务输出的内生动力。采取飞地方式论证并争取建设劳务移民集中养殖园区,配套落实信贷政策,让劳务移民中无法外出务工且有养殖意愿的劳动力有事干、能增收。支持十三五就近安置移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庭院经济、鼓励移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覆膜玉米、西甜瓜、小杂粮、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引导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将移民群众嵌入产业链、利益链。全面强化生态移民后续帮扶。十一五”“十二五移民村为重点,继续落实移民农户养殖业饲草补贴政策,鼓励引导移民群众大力发展肉牛滩羊或生猪养殖。支持移民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建设集中养殖园区等多种经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有条件的移民村引进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带动移民村发展特色种植业或养殖产业。支持韦州、下马关等乡镇发展酿酒葡萄、枸杞、芦笋、蔬菜、青饲玉米等特色种植业、高效节水农业或现代设施农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移民农户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起垄种植、穴播谷子以及庭院经济,增加移民群众经营性收入。强化技术技能培训,鼓励移民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积极推进光伏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全面提升移民村道路、给排水、防洪、环保、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为移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用心用情抓好社会服务管理。强化移民村(社区)治理,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平台,提升移民村(社区)服务管理能力。对困难移民群众继续落实干部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党员干部与移民群众结对子、解难题、促发展。积极创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持续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活动,引导群众感恩党的关爱和温暖,自觉树立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信心。开展丰富多彩文化体育活动,活跃移民群众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移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引导和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走向新生活。

5、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做好扶贫资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同心县扶贫资产清查管理实施方案》《同心县扶贫资产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要求,聚焦绩效原则,对2016年以来由各级各类扶贫资金项目建设形成的扶贫资产进行全面清理盘点,逐一建立台账,进一步明确界定资产范围与类型、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分配权、监督管护及资产处置权等,进一步健全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扶贫资产效益,确保扶贫资产发挥带贫、减贫、防止返贫作用。对于扶贫资金直接奖补到人到户形成的扶贫资产,产权归属奖补受益者;对于扶贫资金到乡镇实施的村级扶贫项目形成的扶贫资产、单独到村实施的项目资产产权归属项目所在村集体,跨乡镇跨村实施的项目资产按投资比例量化到村集体,也可归属国有资产。行业扶贫领域资产原则上按照行业相关要求进行确权和管理。对于产权无法清晰界定的,由县人民政府按照相关规定和项目实施情况,确定产权归属。对于经营性资产,产权归属村集体所有,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

(二)聚力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用足用活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相关扶持政策,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按照“1+5+20+N”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布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全力争取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支持,科学安排项目资金,突出重点,聚力攻坚,实现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集中支持两类重点村坚持示范引领,实施重点突破。落实吴忠市有关巩固盐同红集中连片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推动资源要素持续向盐同红集中连片村和生态移民村两类重点村倾斜,优先在两类重点村实施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项目,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和公共服务水平。按照一村一策要求,制定帮扶方案,依托当地资源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以肉牛滩羊、中药材、文冠果、红葱、芦笋、小杂粮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等扶贫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两类重点村等乡村振兴重点村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7、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紧扣自治区确定的九大产业,结合全县“4+X”特色产业布局,制定全县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按照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模式,着力助推发展肉牛和滩羊、酿酒葡萄、有机枸杞、中药材、同心圆枣、文冠果等特色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全力发展肉牛和滩羊产业。围绕创建全区肉牛产业大县目标,加快推进品种改良,提升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养殖水平,完善金融支持、财政扶持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集中养殖,推进韦州、预旺、下马关、河西、兴隆等养殖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引导群众发展基础母牛、滩羊养殖。到2025年,逐步实现人均2头牛、20只羊,将韦州、河西、下马关、预旺、丁塘、王团、石狮、兴隆打造成为万头以上肉牛养殖乡镇,全县牛饲养量达50万头,滩羊500万只,养殖示范村发展到60个以上,使养殖业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大支撑。积极发展酿酒葡萄产业。从拓展规模、建设名庄、打造名牌、促进销售4个方面全面发力,持续推进韦州葡萄特色小镇及罗山东麓葡萄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宁夏优质干白原料基地。到2025年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建设骨干精品酒庄3个,产权式特色酒庄100个,构建集种植加工、文化创意、旅游度假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大力提升有机枸杞产业。扶持菊花台、润德、德谷、盛坤等企业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开发枸杞茶、枸杞酵素等高营养、高附加值枸杞保健产品,打响同心有机枸杞品牌,打造名牌产品,巩固供港基地,努力开辟国际市场。到2025年,建成3个市级枸杞产业示范园。实施绿色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支持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积极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支持中药材、圆枣、芦笋、菌菇以及小杂粮等特色产品深加工,全力推进生态与经济效益前景好的文冠果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

8、大力推动农特产品消费帮扶。发挥“832”消费扶贫平台优势,建立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推动县内外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市场主体与脱贫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组织开展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企业、学校、医院、机关食堂。做强大美同心电商平台,并向重点乡镇延伸,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到2025年实现乡镇全覆盖。建设下马关新区农贸市场、预旺镇中药材市场,改造预旺镇、下马关镇、河西镇农贸市场,以韦州、下马关、预旺、河西、豫海、王团等6个乡镇为节点,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完善物流配送体系,使农特产品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

9、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使用绩效考核,把村集体经济投资效益与村级组织评星定级、与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报酬、与带动农户参与效果挂起钩来,健全激励、容错纠错机制,让村干部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同时提高农户参与度。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动村集体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通过盘活集体资源、入股或参股、量化资产收益等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推广韦州肉牛养殖基地建设模式和旱天岭村集体经济管理收入分红“361”模式,积极探索创新更多模式,建立更好更优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坚持规划设计相统一、投入效益相匹配,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制定养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采取政府建设基础设施农户自建政策奖补方式,鼓励有条件的村(户)建设集中养殖园区或养殖基地,密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农户养殖实现出户入园,着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级组织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到2025年,所有行政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20万元。

10、持续抓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工作。持续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完善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劳务品牌,通过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吸纳就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路径,提高就业组织化程度,优先支持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多措并举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确保每个脱贫户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过渡期内,全县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人员年均保持在2万人以上。持续推进扶贫车间就业。大力推进扶贫产业园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的服务水平,重点引进棉纺、化纤、高端家纺、高端服装制造、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增强园区的资本集聚和人才吸纳能力。对已建成的扶贫车间,强化运行管理和招商引资,确保扶贫车间正常运行。整合梳理现有企业扶持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稳岗就业政策,在此基础上形成旗帜鲜明、标准统一、含金量高、便于操作的扶贫车间扶持政策,支持推动各类企业到扶贫车间和扶贫产业园开展生产经营,发展生态友好型、特色加工型、劳务密集型产业,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规范管理公益性岗位。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适当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规范公益性岗位考核管理。积极动员企业和社会经济组织吸纳脱贫户家庭劳动力参与保洁、治安、护路、管水、扶残助残、养老护理等,增加工资性收入。积极组织务工就业。继续落实建档立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奖补政策,就业培训政策,持续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强化政府部门外出务工信息服务,大力培育劳务经纪人,采取农户自主经纪人带动政府引导等综合方式,鼓励脱贫农户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动员更多农村劳动力通过参与县域内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增加务工收入。抓好两后生培训。继续实施雨露计划,按照应培尽培原则,鼓励初中毕业后未能考上高中、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的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深化与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理工学院、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办学,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11、深入推进劳务扶贫协作。鼓励支持劳务组织和经纪人发挥作用,加强劳务输出服务。加强与石狮、泉州等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商会的联系,落实好有关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实施办法,强化与福建省有关市县结对协作,组织引导区内外闽籍企业吸纳我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业,引进闽籍企业到同心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增加收入。

12、大力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以农村地区共享优质资源、脱贫地区控辍保学为重点,结合乡村人口布局,强化调查摸底,因地制宜布局、科学合理规划,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新建1所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扩建同心回中、韦州中学,提升同心中学、豫海回中办学水平,全面解决县城学校大班额”“大校额问题;持续完善县职业技术学校功能配置和学科建设,提升职业技术学校在培养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作用。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极争取公费师范生,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以农村为重点推进罗家河湾村、沙沿村、八方村、下河湾村等6所幼儿园建设,新增学位3500个,努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入园远的问题。

13、积极实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性病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用好泉州市第一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等对口帮扶资源,发挥好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医联体作用。进一步完善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医疗设施设备,建设县医院下马关分院,持续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所乡镇卫生院,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水平。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深入推进综合医改,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疾病防控救治能力,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做到患病有人治,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14、完善县乡村交通网络。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乡村道路管护机制。加快打通乡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积极推动非贫困村道路硬化,积极建设产业路、资源路、生态路、旅游路等道路,全面提升农村道路等级。争取新建丁塘至新华公路,拓宽麻疙瘩至肖井子、城一至余家梁、河西至上河湾、下马关至马高庄、前红至大沟沿马套子、余家梁至麻疙瘩、沟滩至河渠、兴隆至高崖等一批通乡通村公路,改造张家塬经羊路至银平路连接道路、旱天岭至红寺堡马渠道路,加快完成乡镇和建制村公路安全防护和危桥改造,完善乡村道路管护机制。实施窄路基路面农村道路合理加宽改造,方便群众出行。到2025年,提标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新建生态路、产业路、旅游路等农村公路1000公里。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打造高质量交通服务网络,提升城乡客运服务水平,改善城乡居民出行环境,建立通达、快捷、安全、环保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15、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扬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现灌排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协调配套。大力实施节水革命,严格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四定要求,发挥好乡村用水协会作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实施兴隆乡王团村设施农业基地供水工程、韦州镇罗山东麓葡萄基地供水及石狮、王团、兴隆乡、下马关、河西镇现代化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到2025年,扬黄灌区高效节水种植面积力争达到35万亩以上。建成下马关中型灌区、预旺水库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实施旱作高标准农田、雨水积蓄利用、旱作温室种植等项目,推广保水剂、抗旱剂等技术节水措施,全县旱作塬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稳定在30万亩,打造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县。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推进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6、全面推进乡村治理。实施美丽村庄及庭院经济林建设项目,通过田间地头增绿、巷道庭院植绿、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完成村庄绿化1.5万亩,种植庭院经济林5000亩。以乡镇为单元,制定本辖区村庄发展规划,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根治农村私搭乱建、违规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以一村一年一事为载体,每年为每个行政村办一件实事。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文化广场、健身器材、办事大厅、以及取暖、给排水等配套设施,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设施,提升村容村貌。强化政治功能,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对群众需求有求必应,在群众中能一呼百应,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提档升级。健全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制度,加强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

17、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理想信念教育,让人民群众感恩共产党亲、黄河水甜。切实加强农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围绕靓化乡村、美化家园主题,开展乡镇、村、社区卫生创建评比;围绕邻里和睦、孝老爱亲、好人好事主题,开展最美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围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最美少年等评选活动;围绕返乡创业、发展产业、基层公益主题,开展乡贤能人评选活动,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大力培育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打造乡风文明的标杆。持续开展文明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院落活动,在各乡镇街道、农房墙壁等点位广泛设置形式多样、制作精美的公益广告,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家教家风、邻里和睦、文明礼仪等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公益宣传充分融入群众生活。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细胞创建,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让基层群众共建共享文明生活,展示文明农村新形象。

18、持续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加快韦州盐碱地改良,推进红果子沟、八方梁和洪泉沟砂石料矿区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修复等项目。加大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力度,持续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项目,打造水土保持生态林基地。扎实开展防沙治沙专项治理,加快韦州、下马关等农牧交错区荒漠化治理,实施三北工程精准治沙重点乡镇建设项目,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到2025年,实施沙化综合治理3.5万亩,新增林地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5%,筑牢宁夏中部重要生态屏障。

(三)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高度关注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分层分类实施政府保障、精准帮扶、社会救助,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19、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尽快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网格员责任到户到人的包保责任,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按照动态监测、动态管理、动态清零要求,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

20、分层分类实施精准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动态调整,动态管理,提高政策精准性。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过渡期内中央确定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不计入低保家庭收入。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

21、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过渡期内逐步调整脱贫人口资助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倾斜支付。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过渡期内不属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的脱贫人口,逐步转为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22、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在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对上述困难群体和其他已脱贫人口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全面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村老饭桌等养老服务,发展队员托养托育服务。

23、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四)持续推进社会帮扶工作

持续强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重点在产业协作、人才交流和培养、农特产品消费上求突破。持续深化中核集团对口帮扶和万企帮万村行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添新动力。

24、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把人才支持、产业协作、劳务协作、农特产品消费作为重点,积极主动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突出产业帮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共建工作,推进产业梯度转移。突出劳务协作,有组织地开展人岗对接,提高协作规模和质量。突出人才支援,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行业对口支援纳入新的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加大力度推进干部双向挂职、人才双向交流,提高干部人才支持和培养精准性。突出资金支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精准使用。

25、持续推进央企定点帮扶。深化中核集团央企定点帮扶工作。加强对接协调,与中核集团等企业建立健全全产业链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同心(中核)清洁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延长清洁能源产业链条,引进发展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光伏系统制造等高端产业,培育相关配套产业,探索打造光伏小镇。充分发挥中核集团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从种养产业、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设施、素质提升、特色产品销售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和细化分工,提升帮扶成效。

26、做好社会帮扶机制衔接。89个脱贫村继续落实驻村帮扶机制,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帮扶机制。积极联系协调宁夏军区定点帮扶。扩展县人民医院与解放军307医院的合作方式与合作范围。继续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积极对接、动员区市属企业、民营企业、县内企业与脱贫村两类人开展精准结对帮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发挥群团组织作用,聚集社会各方面资源开展产业协作、吸纳就业,鼓励社会各界使用我县各类产品和服务,提高帮扶效能。

(五)加强政策有效衔接

重点抓好财政投入政策、金融服务政策、土地支持政策、人才智力支持政策等方面的衔接,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27、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按照中央、自治区统一部署,过渡期内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过渡期前3年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按照因需而整,应整尽整原则,整合中央、自治区各类资金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财政专项帮扶资金向盐同红片区、生态移民村倾斜。用好用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统筹使用可支配财力。继续给予乡镇一定额度的自主安排资金,对特殊困难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及时救助帮扶。

28、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进一步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继续对脱贫农户发展产业的小额贷款、带贫益贫效果显著的扶贫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产业贷款,按照相关政策标准,落实贴息政策。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进一步做大产业扶贫基金、中小微企业助保贷等基金板块,每年撬动20-30亿元扶贫贷款,有效破解资金短缺难题。支持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业务范围内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服务。探索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加强与南京证券、建信财险等金融部门的合作,继续实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扶贫公益基金,助推企业发展。探索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

29、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贯彻落实土地倾斜政策,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继续争取实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筹措资金,支持乡村振兴。

30、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优先满足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抓住全科医生特岗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优先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机遇,积极做好争取工作。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探索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落实雨露计划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继续在待遇、职称等方面实施特殊倾斜政策,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基层流动。全面实施农技推广特聘计划,从农村乡土专家、种养能手等一线服务人员招一批特聘农技员,由政府聘为贫困村科技扶贫带头人。加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培养,提升创业项目带贫益贫效果。

五、保障措施

31、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县乡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县委和政府把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各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直接责任人,对本乡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负有直接责任。县直各部门要把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一把手工程,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和工作计划要求,进一步制定完善配套政策举措,根据部门工作职责实化细化工作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包抓帮扶机制,所有县级领导、乡村振兴突击队涉及单位主要负责人包抓重点村、重点乡镇,乡村两级干部、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包抓帮扶重点低收入户。

32、进一步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等职能作用,建立各负其责、高效运行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定期听取相关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要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参照中央、自治区的部署,县扶贫办转换为乡村振兴机构,履行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项目谋划、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各乡镇要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切实提升脱贫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采取挂包结合等方式,鼓励干部到基层挂职,落实保障支持措施,激励干部人在心在、履职尽责。强化培训工作,对乡镇和部门基层一线干部,重点通过采取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实战培训方法,提高实战能力,增强工作本领。加大对村干部培训力度,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一次,突出需求导向和实战化训练,着重提高落实党的政策、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本领。执行村干部报酬与星级党组织评定挂钩机制,全面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

33、抓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为有序推进相关工作提供基本遵循。高度重视项目谋划,立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强化项目前期调研论证,提升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按照村社申请、乡镇审核、县级审定的程序,采取逐级审查、公示公告的办法确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项目,健全完善项目库,明确责任单位和实施期限,推动项目建设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相协调,与十四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确保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

34、切实强化督查考核。赋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分值并适当提高比重,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提高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在效能考核中的分值,并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相衔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科学设置考核指标,负责落实考核工作。纪委监委、督查、审计、财政、扶贫等部门按照职能开展监督工作。持续开展两代表一委员督查,督查结果及时通报。督查考核通报结果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35、不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宣传工作,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先进事迹,在全县营造共同推进的浓厚氛围。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县乡村换届工作,适时组织开展县乡村干部轮训,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责任,掌握工作方法,凝聚工作合力,同频共振抓好落实。

名词解释:

1、四大提升行动: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

2、九大产业: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确定了现代枸杞产业、酿酒葡萄产业、奶产业、肉牛滩羊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绿色食品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并逐项明确了发展目标、任务。

3“4321”工作思路:“4”即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做到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3”即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2”即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定就业。“1”即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

4“54322”产业扶持标准:指从2021年起采取逐年递减方式落实到户产业扶持政策。到户产业扶持标准2021年为户均5000元、2022年为户均4000元、2023为户均3000元,2024年为户均2000元,2025年为户均2000元。

5“832”电商平台:即根据全国贫困县数量对电商平台命名。全国有832个贫困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网站地图

主办:同心县人民政府    承办:同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宁ICP备0900464号-5    网站标识码:6403240007宁公网安备640324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