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同心 > 同心概况 >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同心县201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简析
来源:同心县调查队 发表日期:2019-01-28

今年以来,同心县坚持项目带动、投资拉动,持续抓项目增投资,发展动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良好,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逐步提升。

据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803.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01.8元,增长7.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如下特征: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如下特征:

(一)就业状况总体向好,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2018年同心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71%来自于工资性收入,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6957.2元,增长8.2%,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一是政府通过多项举措将闲置劳动力转化为有效劳动力。同心县2018年“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专项招聘会,组织10家招聘企业和劳务公司招工2150个岗位。鼓励大学生和具备条件的人员创业,新培育发展小企业9家,培养小老板13人,创造新的就业岗位34个,组织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000人左右。二是县域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以来同心县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项目逐渐增多,拉动就业2000余人。三是薪资补发及水平的提高。随着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各类电商平台员工工资水平,奖金标准不断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8月份发放民族团结奖3000元/人,9月份发放政府效能奖8000元/人,11月发放住房补贴平均3600元/人,工资水平总体提高。

(二)经营性收入增速加快,“三产”经营收入为亮点。2018年同心县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4212.3元,增长12.0%;其中三产经营性收入为3211.2元,占可支配收入的76.0%,同比增长17.2%。其增长得益于:一是政府不断扶持个体、私营企业经济发展,切实减轻个体工商户创业负担和经营成本,进一步优化了经营环境,带动了批零贸易、餐饮业等三产行业的稳定发展;二是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纷纷进城、上楼,助推了城镇消费的同时也为居民第三产业收入增加了活力;三是交通运输、餐营业及商务服务业稳定盈利,使得经营收入大幅增加。

(三)保障标准提高使得转移净收入稳步增长。 2018年同心县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739.2元,增长13.3%。转移性收入增长的原因主要为:一是从2018年1月1日起全县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涉及企业离退休职工 7225人,人均增资141.87 元,涉及机关事业单位3471人,人均增资179.56元。二是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救助补贴的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现行的城市每人每月440元提高到560元,推动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快速增长。 

(四)财产性收入下滑,对可支配收入贡献较小。2018年人均财产性收入894.6元,下降21.4%。主要原因是同心县棚改一期拆迁户住房已陆续入住,导致房屋虚拟租金减少,使得财产净收入有所减少,财产性收入对可支配收入的贡献较小。

二、影响城镇居民增收的因素:

(一)工资收入主要靠政策性措施延续作用推动,受政策因素影响大。从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和构成看,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七成,而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都是受政策影响最大,如果没有“调标”等政策的出台,则居民收入增长就会放缓,必然导致增长乏力。

(二)经营行业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类型单一。 一是在当前的经营环境和技术条件下,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而产品价格得不到相应提高,利润空间有限。二是依靠本地优势资源带动经营收入的条件还不成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经营性产业的持续发展。三是2018年人均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占经营性净收入的比重达76.0%,主要集中在三产,经营行业过分集中不利居民增收。

(三)弱势群体就业与再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弱势群体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依然是制约同心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小,持续增收难度大。同心县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主要来源于房租收入,居民通过资产运作获利进而提高财产性收入水平的规模较小,对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较低。

三、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建议:

(一)建立工资性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做实居民收入基础。一是加大政策性增资力度,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合理的工资增长长效机制。二是加快项目建设,稳定就业环境。三是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多技能型人才,使劳动者在规模、结构上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全面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

(二)维护弱势群体基本的生存保障。一是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二是对于失业人员通过加强劳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工资水平。引导劳动者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 引导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三)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对低收入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加大社会保障的覆盖率,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全体居民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有效规避养老、疾病、失业等社会风险。

(四)拓宽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合理提升财产性收入。一是宣传支持一些收益高有保障的金融创新理财产品,并强化市场监管,确保收益。二是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投资租赁行为的服务、指导和管理,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

(五)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依据实际条件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创造更多休闲、购物、娱乐环境,丰富城镇居民生活。并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关闭: 打印: